礼物,商品,产品
本文想谈谈我最近关于三种不同又相关事物的思考:
- 礼物,相对于商品的存在。
- 商品,或者说商业。
- 产品,或者说产品经理要做的事。
人们有形形色色的需求,但满足这些需求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。从个体的角度来说,无数的「求」和「求不得」,好像是生活的基本面貌。但当别人帮我们解决了一些挑战和困难,满足了某个需求,我们就说,这里有「价值」被创造了出来。
但至少我熟悉的世界里,大部分的价值创造其实都是「礼物」的范畴。也就是说,人们出于善意或者机缘,为他人提供价值,并且不求当下的,对等的回报。这种回报有时落实为「随喜」。在大理,「随喜」是很流行的价值交换方式,国内其他地方不常见。「随喜」意味着,你是否付钱,付多少,什么时候付,其实都可以,看看你内心对这份「价值」对你的意义的评估即可。这些方式看似奇怪,但是从佛教内观中心到维基百科,许多特别好的事物的核心都是「礼物」。当然,更多的价值交换甚至不以钱的方式发生。硬要落实功利目的,可以说是行善积德,创造缘分。
而「商品」,或者「商业」,则要求价值的创造立即得到金钱回报。这本身是这个世界上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,唯一的问题是,某种话语会把这种价值交换方式当作唯一正当的,忘记更大的「礼物」的世界。Web3技术下, 更有人想把所有的价值创造都 tokenize,并且执着认为没有激励就没有价值创造。在人和人的交往中,价值的创造无时无刻都在发生,但将其商业化却很难。例如706的社群无疑为许多年轻人创造了价值,但却一直都只能靠住宿来实现商业化,因此穷困潦倒。但这也不完全是坏事。据说,读书人变坏,就是从脑袋里面出现「变现」的念头开始的:意思是无论是知识,还是人际关系,这些本属于礼物范畴的价值创造,硬要被塞进商业的框架里。另一方面,更纯粹的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厌恶金钱,因为他们厌恶那种一清二楚的,丝毫不暧昧的,仿佛剥夺了人和人之间真正链接的可能性的价值交换模式。
从我自己来说,也长期本能地倾向于「礼物」,而非「商品」,本能地更想用礼物的方式和他人建立联系。也需要承认,我比较关心的,艺术,思想,学术,本质上确实是礼物。但毫无意外的,当我开始想赚钱的时候,想着的也是「变现」。这实在太糟糕了。怎么就不能正大光明地创造商业价值,而是要把礼物变成商品呢?
(当然,文青和知识分子的圈子里,也很常见的是在该谈钱的时候谈情怀。这里的糟糕程度是等同的)
去超市买东西要付钱,这谁都能接受,却无法解决任何反感金钱的文艺青年的精神困扰。不过有一个小小的,但更相关的案例是心理咨询:心理咨询师如果在不收钱的情况下,还主动帮助别人,这其中建立的关系可能就会有些问题。咨询者其实常常会对咨询师有很多情感投射和依恋,但付钱恰恰划清了界限,表明这毕竟不是充满可能性和暧昧的关系建立过程,而是所有潜在的价值被立即兑换成金钱的单纯关系。「付钱」在这里有了一种无比正当的,仪式性的意味...
在这个背景下,说回「产品(经理)」:其实广义的产品经理不需要思考商业问题,而只需要思考价值创造的问题。人们有形形色色的需求,但满足这些需求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。很少有 One size fit all 的解决方案,所以产品经理必须要把这些需求拆解,抽象,创造一个现实中可以操作,可以复用,可以跨过难关的价值创造过程。例如说,想要学好英语是一件很难也很复杂的事情,产品经理经过一番用户研究和反复迭代之后,找到了一个切入点,创造一套可以让学习者更好背单词的模式。至于是用 app 还是一个口诀来承载这个模式,倒是次要的。
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价值创造无时无刻都在发生,其中大部分是偶发的礼物,少部分是可以复用的模式,更少的一部分可以商业化。套用医学领域的那句名言:「偶尔治愈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」,产品经理的工作理应像是「偶尔可以挣钱,常常发明模式,总是分享礼物」。不过遗憾的是现实里大家琢磨的常常是倒转过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