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绪

A collection of 6 posts
思绪

礼物,商品,产品

本文想谈谈我最近关于三种不同又相关事物的思考: 1. 礼物,相对于商品的存在。 2. 商品,或者说商业。 3. 产品,或者说产品经理要做的事。 人们有形形色色的需求,但满足这些需求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。从个体的角度来说,无数的「求」和「求不得」,好像是生活的基本面貌。但当别人帮我们解决了一些挑战和困难,满足了某个需求,我们就说,这里有「价值」被创造了出来。 但至少我熟悉的世界里,大部分的价值创造其实都是「礼物」的范畴。也就是说,人们出于善意或者机缘,为他人提供价值,并且不求当下的,对等的回报。这种回报有时落实为「随喜」。在大理,「随喜」是很流行的价值交换方式,国内其他地方不常见。「随喜」意味着,你是否付钱,付多少,什么时候付,其实都可以,看看你内心对这份「价值」对你的意义的评估即可。这些方式看似奇怪,但是从佛教内观中心到维基百科,
5 min read
思绪

「第一性原理」与「知行合一」|Take it seriously

这篇又是特别「干」的,主要由思辨构成的文章。我已经发现,大家对具体的故事,尤其是「性·情·爱」更有兴趣,而不是抽象思考。但本质上我的脑袋里大部分时候都是思辨主导的,有时候觉得不得不写。文章可能很难读,但愿运思之间能给陌生的你以陌生的启发。 1 「第一性原理」本来是一个物理学概念,大致是指从最底层的原理出发,去推演更复杂系统的行为模式。后来被 Elon Musk 发扬光大,变得流行,用以说明他为何能在众多困难的领域都开辟与众不同的道路:因为他的习惯不是模仿他人或者遵循经验,而是先确立最本质的问题,然后从头开始推演解决方案。 坦白说,像这一类的话,类似「抓住主要矛盾」「抓住本质问题」,从小到大耳朵也听出茧了。如果不是马斯克的非凡成就,大概再多一个「第一性原理」的新鲜表达,也未必会引起什么关注。另一方面,如果较真,看看这个说法的物理学根源,就会发现「第一性原理」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「强大」:许多复杂系统根本很难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计算。就算量子力学对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准确的底层描述,
10 min read
思绪

理解他人|Take it the hard way

理解他人归根结底是很难的事情,因为人很复杂。所以,老祖宗也放弃了「从本质上理解他人」。从孔子的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到基督教的黄金法则「你想别人怎么对你,你就怎么对别人」,共性都是放弃了对他人「真正的理解」,而是假设对方和自己是一样的(从而暗示,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是一样的,所谓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),进而通过理解自己,「以己度人」,就完成了对他人的理解。这就是「伦理学101」的世界。 当然,还有伦理学白痴的世界:回想一下幼儿园最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玩具的家伙吧。 但「伦理学101」只是底线。行走江湖,光靠这个不够。于是,就需要对他人进行建模。从宏观的古典经济学的「众人熙熙皆为利往」的「理性人假设」,到更微观的为人处事逻辑,我们需要对他人最在意的事情有一个假设,以便更好的合作。例如方荣,就似乎将人假设为「做事的人」,最在意的是你最近在关心什么,做什么,以便为你牵线搭桥,连接你的上下游和潜在同侪。例如若韵,
5 min read
思绪

理解禅修|It takes effort to do nothing

如果说,我的大脑就像一架飞机,而我的自我意识就像一个技术越来越高超的飞行员。非常讽刺的事情是,这个飞行员虽然会飞各种特技动作,却居然不会降落。它把「用头脑分析」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,甚至无法停止的事情。有句话说得好,It takes effort to do nothing. 这句话我也是在这次禅修后才明白的。禅修的方法是让这架飞机着陆,让攻城者收起武器。 作者的话:2023年1月份,我和前女友在清迈的朗奔寺学习禅修二十多天。禅修期间,我的思维不但没有「冥想」,反而极其活跃,产生了本文的主要内容。以下内容是我让 AI 扮演一位对禅修很感兴趣的记者,对我访谈而成。 AI:你好,我很高兴能扮演一个记者,来对你做一个采访。我明白了你的要求。那么,我们就开始吧。请问你为什么选择在清迈的朗奔寺禅修?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地方的? 我:是水光推荐我去的。她去朗奔寺禅修过好几次,强烈推荐这个地方,说这里就是禅修界的五星级酒店。另外就是我去年下半年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和变故,包括离婚,辞职,住院,
41 min read
思绪

AI 时代的创作|正被抹平的审美和创造的鸿沟

ChatGPT 横空出世,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试用过了。最初的震惊已经逐渐消退,但整个人类的科技史,无疑正在发生一次真正的革命。在这个所有科技巨头都在训练自己的大模型,而风投和创业者们雨点般跳入风口的当下,我想来讨论一些 ChatGPT 和类似的生成类模型,对创作和教育的影响。 我认为,AI 生成模型带来的一个重要改变,是抹平了审美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巨大鸿沟。本篇文章将详细讨论,这究竟意味着什么。 1:ChatGPT 抹平了审美和创造之间的鸿沟 ChatGPT(和 New Bing),已经是我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前不久听了一个很有洞察的说法,即真正的科技革命,对于用户的使用习惯来说应该是「不可逆」的。例如智能手机是一个不可逆的发明,一旦用过之后,几乎没有人会真正愿意放弃使用手机。而 VR 头盔则是一个可逆的发明,即便我试用过它几次,有一些有趣的体验,我仍然不会将其当作必需品。 ChatGPT,尤其是基于 GPT-4,可以联网查询信息的 New Bing,已经完全改变了我获取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:我几乎不再使用 Google 搜索了。
18 min read
思绪

关于「当代艺术」的思考

相比古典艺术或者现代艺术,我其实更接受当代艺术。不过,不是所有正活着的艺术家都是当代艺术的门徒。在我看来,当代艺术大致有以下特点: 首先,当代艺术不「锁定」介质,不再那么「介质中心主义」。在传统艺术眼中,画油画和画国画的,是两个流派,有自己擅长的技法和艺术标准。而画画的和做雕塑的,更是两个全然不同的领域。但在当代艺术领域,一个艺术家可以横跨多种介质。总之,重点不是介质。 其次,当代艺术更强调「观念」或者说「思想」。一个艺术家通过不同介质,不同形式创造的一系列作品,探讨同一个思想问题。例如徐冰就一直在探讨「真实和虚幻」这一对命题,为此,他可以发明文字,制作装置或影片。结合前面,也可以说,因为当代艺术探讨的是观念,所以介质不必是中心。其中,行为艺术几乎完全不需要特定介质,因此是最具当代艺术特色的形式。而且,我发现最优秀的行为艺术实践,哪怕只是描述其想法,都能传递其艺术力量。例如,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行为实践之一:一男一女身体外倾至不能平衡,
5 min read